以「全民防衛」作為應對當前戰爭風險之需要
前言
「由於台灣身處的特殊地緣政治關係,鄰近的中國政權,始終威脅以戰爭作為推進其政治議程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使得台灣七十餘年來,始終處於令人不安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下。
特別在習近平於甫結束的中共二十大的會議後,確立了他領導地位進入第三個任期之後,普遍認為,其為了加強統治的合理性與鞏固其歷史定位,對台灣的武力侵犯成為迫切地而可能實現的戰爭危機。面對此嚴峻的地緣政治風險,包括台灣、印太區域各國,乃至國際間許多國家都開始積極認真地面對這一可能爆發的戰爭風險,做出各種準備與應對。
作為直接受到威脅的台灣,國防事務與防衛議題近年來也逐步受到政府與民間的積極認識,並開始各種倡議、改革與準備。最為明顯的當然是作為軍事事務的相關主管單位、部門。無論是武器的研發購置,乃至軍隊建設改革均有明顯的動作,國防預算也來到快速提升擴充以應對日益迫切的挑戰。
然而,現代的戰爭早已發展得日益複雜且牽涉廣泛。戰爭的型態也日益多元且難以區分軍事與非軍事的界線,卻又「牽一髮而動全身」。面對戰爭,個領域與人民皆無法置身事外,因此積極的準備與應對也當然不限於傳統軍事部門與領域。有關面對戰爭風險與應對的準備更是近年來逐步升溫的以提與討論。「全民防衛」這一詞彙與相關議題開始成為國人討論的重要事項之一。
觀念上的辯證:無『總體戰』或『全民防衛』
當提到「全民防衛」時,最容易被等同視之或混淆的觀念即為「總體戰」相關的各種概念與語詞。而特別在反對者往往以總體戰的圖像與相關語言質疑或批評「全民防衛」之理念。例如,批評者與攻擊者對「全民防衛」的倡議者的最常見污名化與標籤即為:要「將民眾、年輕人在未經組織訓練的狀況下,草草推上戰場前線」、「要人民當『炮灰』」、「拿掃帚去對抗解放軍」…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實際上「總體戰」理念下的相關軍事倡議,與「全民防衛」理念之間,不但存在語句文字上的差異,實際上觀念與理念邏輯、思考方向也有根本性的差異。在「總體戰」的理念與邏輯,向全國家社會動員的物資人力,其目標仍以強化戰爭能力,特別是傳統軍事部門的傳統作戰能力為主要目的。甚且對於民心之鼓動、訊息之管控也一切以軍事部門的行動與運作之需求為主。然而,如果一國的所有資源、物資與人力均單面性地項軍事部門集中以加強其戰爭能力並加以規劃,往往意味著民生經濟部門的緊縮與替代性缺失,對於社會保障的考量也必然置於優先次序之末。如此,固然在軍事衝突的戰時緊急狀態下,軍事部門由於獲得資源、物資與人力等的迅速補充,而得以獲得在軍事競爭下的擴充性優勢。但這同樣也意味著民事部門勢必不能持續承平時期的營運與維護。從而民生物資與公共事業等民事部門運作能力必然陡降,進入低度或基本運作模式,甚至可能萎縮而趨於停擺。
尤其經過多年的變革與現今科技技術環境的轉變,戰爭進行的手段與方式日益多樣且歧異。對於社會全方位的侵害與破壞也日益複雜多樣並且廣泛。特別在資訊時代下,資訊不但成為世界聯通運作與經濟繁榮的基礎,同時也成為各種攻擊入侵的手段甚至目標對象。戰爭即使以軍事衝突領域開始,也必然會對全體社會進行多層次、廣泛且全面性的破壞。實際上,新時代的戰爭中,經濟運作系統、民生基礎設施乃至民眾的認知與心態,也包括維持資訊流通的虛擬空間,都是戰爭攻擊的對象,也都是戰爭進行的場域。
因此,「全民防衛」的蓋念與思考理念與「總體戰」為基礎的過往戰爭理念有本質性的不同,並且,存在思維邏輯的差異。全民防衛理念體認到當代戰爭的多樣性與社會整體受威脅破壞的廣泛性,深知所謂「防衛」,並不僅僅限於傳統軍事攻擊的應對與防禦。實際上,暴露在戰爭威脅與風險下的政治、經濟、民生與社會各個層面都應該要加強應對與承受攻擊的能力。在平日的建設、營運與維持上,即應體認並思索如何應對戰爭的威脅與挑戰。換言之,防衛任務是一個包括但不限於軍事準備與建設的的全體社會各個層面的多層次防衛任務。從民眾到群體與整個社會都必須構建並增益方方面面的防衛力量與應對準備。並透過從最基本的在戰爭風險下,思考準備保衛與保護人員與設施物資,並建構從平時準備到轉換成戰時或緊急狀況應變與應對的合理機制。並且需要時時檢討並伴隨技術發展的腳步而隨之逐步提升與更新。換言之,在「全民防衛」的理念下,防衛的對象是包括全體國家的方方面面。防衛的作為,其目的更在於提昇總體社會應對戰爭的承受能力與轉換而使之可以持續存立運作,甚至在遭受破壞後回復之機能。這是社會面對戰爭衝突的韌性提升,而非僅以軍事力量的提升作為思考。
面對戰爭,是「軍隊的事」也是「全體國民的事」
今年2月24日爆發持續至今的俄烏戰爭,讓我們充分體認到,戰爭絕不僅僅是兩國軍事部門之間的較量與競爭。實際上,戰爭深刻地牽扯到交戰國雙方的國家機制與所有的人民群體。實際上,甚至不僅僅是交戰的雙方,更因此牽扯相關區域乃至國際。而這場戰爭也讓人們充分的見識與意識到,面對戰爭,所有的人在此嚴峻的情勢下不但被牽扯其中,也都可以併應該有可以投身的位置。在開戰初期,戰事最為危急的時刻,烏克蘭首都基輔在敵人兵臨城下之際,包括民生物資與城市基本運作與機能並未斷絕或癱瘓,城裡的麵包店一天仍能開放經營六小時,城市公共機能如醫院、交通、警局等仍維持基本運作。這對民心士氣的維持有著積極且極大的作用。也因為政府無論中央與地方,在戰火下仍然努力持續維持運作,因此沒有出現潰敗、無序混亂的表現。在交戰持續的狀況下,烏克蘭的國民經濟與社會運作仍然努力地維持可持續運作的狀態,這使得烏克蘭軍隊不但無需分心回防或支援民生與後方,甚且在後方努力的支援下,得以加強並提升戰爭潛能,積極應對外敵的入侵。今年九月後,烏克蘭方開始轉入反攻奪回失地的的階段。這除了有賴烏克蘭軍隊的果敢善戰、國際的多方支援外,民心士氣的持續不墜與積極支持恐怕更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這場戰爭,我們從烏克蘭方,看到民間力量的支持,更看到烏克蘭方利用民間力量支援甚至進行抗戰的各種表現。從人員組織方面,烏克蘭應對戰爭的直接挑戰,除了正規軍、國民警衛部隊作為戰爭主要承擔主體外,作為軍事防衛的支援與發揮戰爭承受韌性,共同建構多層次防禦體系的「國土防衛軍」(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 TDF)亦廣受矚目。作為以「在地招募,在地訓練,在地防衛」的志願性防衛組織,依據今年甫通過的「國家抵抗法」的規定,其隸屬於內政部所管理。戰時主要承擔包括地方治安維持、巡邏、反滲透等區域防衛任務。並且利用其自身的在地優勢與知識,協助正規軍進行防衛任務,廣受世人矚目。
另外,這場戰爭除了在實體的地理空間中進行,實際上虛擬的空間中早已悄然開打。作為現代混合作戰(Hybrid Warfare)理論與實踐的開創者與奠基者的俄羅斯軍方,早於實際開戰前六個月即已開始在全球42個國家發動對烏克蘭的認知戰。開戰以來更是運用各種手段加強認知領域的作戰。面對威脅,烏克蘭在數位發展部部長的牽頭下,在社群媒體telegram組建成立「烏克蘭IT大軍」。這是個廣納包括烏克蘭及外國IT人才的旁大社群,人數高達31.5萬人。他們在虛擬空間中協助烏克蘭軍方與官方,廣泛地進行包括公開情報搜集、反駭客、心理戰等各項認知領域作戰的進行與支援,發揮絕大的效益。
除了上述的兩個具體事例外,事實上,烏克蘭除軍事部門外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政府機關、群體與民眾均積極投入應對戰爭的各項活動。面對強大的敵人入侵,烏克蘭人以絕大的勇氣與積極的準備與行動,展現烏克蘭國家與社會應對戰爭威脅的巨大承受能力,體現驚人的社會韌性。這是樣的全民投入國家防禦與防衛的各個方方面面,或可成為台灣面對日益嚴峻且緊迫的戰爭風險的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