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恐怖攻擊,怎麼反應才安全?

俄羅斯莫斯科演唱會恐攻,數名武裝份子闖入正在舉行大型演唱會的現場開槍,造成至少 137人死亡慘劇。這群武裝份子在現場無差別攻擊一般平民,更投擲汽油彈造成大規模傷亡。

類似的恐怖攻擊在全球頻頻發生,即使是被譽為亞洲最安全的國家–台灣,仍然不時傳出槍擊事件。

2023年4月,土城一家當鋪因財務糾紛遭到開槍示威,槍手在車水馬龍的白天持槍掃射51槍,期間路邊的民眾與駕駛驚恐之餘,竟無人進行安全掩蔽。

顯示出台灣民眾對於槍枝威脅的認識不足,民眾並非「不害怕槍擊」,而是「不知道該做何反應」。除此之外,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持刀隨機攻擊的重大事件,我們希望大家思考的是:

「當我遇到恐怖攻擊,我該怎麼做?」

僵住是正常的,僵住是為了搜集情報

首先必須先提出一個事實:遇到巨大的恐懼或危險,人通常會僵住。會僵住(freezing)非常正常,這往往是人的大腦正在搜集環境情報、思索下一步行動。所以僵住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提前建立觀念,縮短反應時間。

「給自己制定一套安全原則,並且記住它。」才不會因為「愣在原地」,錯失應對的黃金時間。

要戰,或是要逃?我們只有幾秒的時間可以決定,甚至有時候我們會直接被迫進入「躲」或「打」的情境。

一、逃跑

1.離攻擊者越遠越好。

2.保持安靜、低調離開現場。

3.過程中遇到警察,讓警察看到雙手、手打開舉高,讓警察能進行敵我辨識。

​二、躲藏

1.躲進攻擊者看不到、進不去的地方。

2.把手機關成靜音、關上燈,確保不會被發現。

3.把身子壓低、藏在進門看不到的地方、遠離門窗。這些都可能讓你發生危險。

4.務必記得鎖上門窗。

三、反擊

對一般平民來說,這絕對是非不得已的選擇,是在逃不掉、躲不過時所要考慮的行動。

請記得:「現實不是電影」。這裡的指的「反擊」,是為自己爭取平安離開的契機,讓對方暫時失去行動能力,不是要拼個你死我活。

1.盡你跟你周遭的人能力所及範圍,給予「具侵略性」的反擊。

2.思考周遭的物品哪些可以對對方做出迎頭痛擊,讓對方短時間之內無法做出攻擊。

例如對方持械,如果物品的投擲能增加脫逃的機會,那麼投擲會是個選項。平時隨身攜帶的防狼噴霧或辣椒噴霧也是遠距攻擊的選擇。

3.如果在近身無法安全離開的狀況下,則應該持續猛烈攻擊,直至確認該恐攻的罪犯無法再傷害自己或其他人才停止。還是要再強調,這是「不能逃也來不及躲藏」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

即使是防身術專家、奪刀術教練,也沒能把握在面對持械的歹徒手中,100%全身而退。所以逃跑並不可恥,保持適當距離,伺機離開求援才是優先事項。

遇到任何災難或危機時,謹記這些要點:

■ 絕對要先做的事情:

1.確認自身安全:確定自己沒有在危險的熱區(係指歹徒視線所及,能夠開槍或傷害到你的區域)

*熱區並非固定區域,會隨時變動。例如槍手移動位置、有毒物質隨風擴散、岸邊漲潮等情況

2.盡可能冷靜下來。

3.保持思考。

「冷靜下來」很難,養成持續思考來幫助自己冷靜:確認「我是誰」、「我在哪」、「我能做什麼」,執行你的快速決策。

​4.報案。

警察來需要時間。不要猶豫、儘速報案,但不要在未確認安全前急著打電話

5.行有餘力,鼓勵愣在原地的人一起逃走。

■ 絕對不該做的事情

1.不要因為任何情緒或旁人的異議,而停止思考與行動。

例如,我們應該立即決定離開現場、躲進安全處,而不是在未經思考的狀況下留在現場。

2.反抗或搏鬥時有任何猶豫。

​如果逼不得已進到跑、躲、打的最後階段,攻擊時不要猶豫,猶豫只會害死自己。

3.英雄主義:如前面強調,任何反擊都是為了爭取逃跑時間。

​衝突應是由執法人員來進行,不建議一般民眾過度逞強。

平常就能養成的好習慣

1. 當進入一個空間時,應確認逃生出口位置、看「避難逃生路線圖」,觀察周遭環境、建立圖面跟實體空間的聯想。例如,進入KTV、住旅館時就應該知道逃生出口的位置。

圖片來源|消防署粉絲專頁

​2.風險評估、保持警覺: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麼時候提前離開。

例如聽到爆炸聲,感受到人潮開始推擠,就要提高警覺,快速離開現場。

3.快速決策的能力與制定粗略計畫:快速建立共識的「溝通」習慣。

​例如,與家人一起出遊時,知道什麼時候要一起離開。

親子家庭的應對建議

家長應記得確認孩子的狀況,及明確說明以下幾點:

​1. 現在發生什麼事

2. 「我們」接下來要一起做什麼、怎麼做,你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嗎?

3. 付諸行動

我們無法預測意外與災難何時發生。

​保持警覺、平時做好相關準備、培養足夠的應變能力,才有辦法將傷害減到最低。

▶︎ 類似課程|行走江湖必學,依次就上手的徒手防身術

▶︎ 類似課程|居家防衛,人人都應該具備的居家避難觀念

黑熊學院

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學習現代戰爭知識、避難規劃準備、基礎救護止血等實作課程,培養公民自主防衛能力,提升社會防禦信心,不分性別、職業背景,達成「每個人都能在戰爭時成為貢獻者」的學院目標。